工作动态
康复科普知识 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康复科普知识

孤独症预防及康复知识

来源:省残联康复部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0-9-22 14:42:49

孤独症专业名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为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为4.1万人。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其患病率与种族、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纽约时间2020年3月26日发布了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最新统计数据为1:54,较2018年发布的数据1:59上涨10%。

  【概念】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病因】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起病年龄】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其中约2/3的儿童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儿童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退行性起病。

  【早期征兆】综合国内外专家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征兆归纳为七点:

  1.孩子到了六个月大的时候:没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高兴的表情;

  2.到了九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和周围人互动的声音、笑容或者是面部表情;

  3.到了十二个月大的时候:对于别人叫自己的名字缺乏反应;

  4.到了十二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婴儿语;

  5.到了十二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和周围人姿势上的互动,比如:指东西、让别人看一个东西、伸手去拿东西或者是招手;

  6.到了十六个月大的时候:没有语言;

  7.到了二十四个月大的时候:没有有意义的两字短语(模仿别人或者是重复别人说话的不算);

  【诊断机构】一般来说,各地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中的儿科及综合医院的儿科等经卫生部门认定的诊断机构可以诊断孤独症。

  【临床表现】儿童孤独症症状复杂,但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核心症状。

  1.社会交往障碍。

  儿童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1)婴儿期。儿童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2)幼儿期。儿童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儿童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不会寻求安慰,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常常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

  (3)学龄期。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的改善,儿童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儿童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和技巧依然存在问题。他们常常自娱自乐,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理解也很难学会和遵循一般的社会规则。

  (4)成年期。患者仍然缺乏社会交往的兴趣和技能,虽然部分患者渴望结交朋友,对异性也可能产生兴趣,但是因为对社交情景缺乏应有的理解,对他人的兴趣、情感等缺乏适当的反应,难以理解幽默和隐喻等,较难建立友谊、恋爱和婚姻关系。

  2.交流障碍。

  儿童孤独症儿童在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碍。其中以言语交流障碍最为突出,通常是儿童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1)言语交流障碍。

  1)言语发育迟缓或缺如。儿童说话常常较晚,会说话后言语进步也很慢。起病较晚的儿童可有相对正常的言语发育阶段,但起病后言语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部分儿童终生无言语。

  2)言语理解能力受损。儿童言语理解能力不同程度受损,病情轻者也多无法理解幽默、成语、隐喻等。

  3)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对于有言语的儿童,其言语形式和内容常存在明显异常。儿童常存在即刻模仿言语,即重复说他人方才说过的话;延迟模仿言语,即重复说既往听到的言语或广告语;刻板重复言语,即反复重复一些词句、述说一件事情或询问一个问题。儿童可能用特殊、固定的言语形式与他人交流,并存在答非所问、语句缺乏联系、语法结构错误、人称代词分辨不清等表现。

  4)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异常。儿童语调常比较平淡,缺少抑扬顿挫,不能运用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辅助交流,常存在语速和节律的问题。

  5)言语运用能力受损。儿童言语组织和运用能力明显受损。儿童主动言语少,多不会用已经学到的言语表达愿望或描述事件,不会主动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其感兴趣的刻板言语进行交流,反复诉说同一件事或纠缠于同一话题。部分儿童会用特定的自创短语来表达固定的含义。

  (2)非言语交流障碍。

  儿童孤独症儿童常拉着别人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于沟通和交流的表情、动作及姿势却很少。他们多不会用点头、摇头以及手势、动作表达想法,与人交往时表情常缺少变化。

  2.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儿童孤独症儿童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具体表现如下:

  (1)兴趣范围狭窄。儿童兴趣较少,感兴趣的事物常与众不同。儿童通常对玩具、动画片等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不感兴趣,却迷恋于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旋转物品、排列物品或听某段音乐、某种单调重复的声音等。部分儿童可专注于文字、数字、日期、时间表的推算、地图、绘画、乐器演奏等,并可表现出独特的能力。

  (2)行为方式刻板重复。儿童常坚持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拒绝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的变化。如果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发生改变,儿童会烦躁不安。儿童会反复用同一种方式玩玩具,反复画一幅画或写几个字,坚持走一条固定路线,坚持把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拒绝换其他衣服或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

  (3)对非生命物体的特殊依恋。儿童对人或动物通常缺乏兴趣,但对一些非生命物品可能产生强烈依恋,如瓶、盒、绳等都有可能让儿童爱不释手,随时携带。如果被拿走,则会烦躁哭闹、焦虑不安。

  (4)刻板重复的怪异行为。儿童常会出现刻板重复、怪异的动作,如重复蹦跳、拍手、将手放在眼前扑动和凝视、用脚尖走路等。还可能对物体的一些非主要、无功能特性(气味、质感)产生特殊兴趣和行为,如反复闻物品或摸光滑的表面等。

  4.其他表现。

  除以上核心症状外,儿童孤独症儿童还常存在自笑、情绪不稳定、冲动攻击、自伤等行为。认知发展多不平衡,音乐、机械记忆(尤其文字记忆)、计算能力相对较好甚至超常。多数儿童在8岁前存在睡眠障碍,约75%的儿童伴有精神发育迟滞,64%的儿童存在注意障碍,36%~48%的儿童存在过度活动,6.5%~8.1%的儿童伴有抽动秽语综合征,4%~42%的儿童伴有癫痫,2.9%的儿童伴有脑瘫,4.6%的儿童存在感觉系统的损害,17.3%的儿童存在巨头症。以上症状和伴随疾病使儿童病情复杂,增加了确诊的难度,并需要更多的治疗和干预。

  【早期干预治疗】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以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因儿童孤独症儿童存在多方面的发育障碍及情绪行为异常,应当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采用教育干预、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

  1.药物治疗。目前尚缺乏针对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药物治疗为辅助性的对症治疗措施。由于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所以目前尚缺乏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主要依靠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手段,药物治疗为辅助性的对症治疗措施,如抗精神病类、抗抑郁类和治疗多动类的药物对治疗相关症状会有帮助。

  2.教育干预。教育干预的目的在于改善核心症状,同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力争使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指南详情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23号))

  【早期教育康复】

  1.孤独症的最佳干预期

  一般来说,8岁前是孤独症的最佳干预期。其中,3岁前是孤独症儿童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年龄越小,大脑发育的可塑性越大,所以早发现、早干预是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最重要的基本策略。

  2.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包括几个部分?

  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包括基础学习技能、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运动技能四个部分。基础学习技能指的是孩子对于视觉方面的观察和手眼协调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游戏技巧、社交技巧、小组活动的配合程度以及生活常规的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指的是孩子认字、写字和数学这三方面的能力,一般针对实际发育年龄在四岁或以上的孩子。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从孩子一开始接受训练就要贯穿在整个训练计划里,自理能力包含了穿衣、进食、梳洗和如厕的能力培养。运动技能方面,我们要在康复训练中确保孩子的粗大运动(跑、跳、扔球等)和精细运动(串珠、搭积木、扣扣子等)都得到充分的练习。

  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粤府办〔2018〕43号)要求,结合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教育康复实际需求,制定以学前教育为基础,实行以行为主义理论为依据,班级主题教学为主,个别化干预相辅的全面康复教育模式。主要形式有:为0-3岁孤独症儿童开展早期干预的亲子教学,为3-6岁孤独症儿童开展全日制班级教学,为3-6岁孤独症儿童开展学前融合教育。

  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

  1.亲子教学:以亲子游戏互动的形式、综合科学系统的干预方法,指导家长在家庭、社区或其他自然环境中有效地开展早期干预。开展的形式主要有:一对一的亲子教学、亲子小组教学和亲子小组半日教学。

  图为一对一的亲子教学

  图为亲子小组教学

  3.班级教学:以结构化教学法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并依据学前教育五大领域课程组织安排班级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主要有:集体课程、小组课程、个别辅导和家长课堂。

  3.融合教育:康复教师充分与家长、普通幼儿园班级老师、资源老师沟通合作,为家长及幼儿园提供专业康复技术支持,做到及时跟踪、辅导与评估,共同提升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学习互动的能力。开展的形式包括:一对一的亲子同训、居家训练指导和普幼融合巡回指导。

  图为幼儿园巡回指导


 

分享到:0
TOP